“老师,他想量量你”
盼盼老师请假了,她腿疼早就去复查过,医生说还得再做一次手术,只是因为这个学期学校人员太过于紧张,担任着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她担心请假后数学课没法办,新课都结束了,也临近期末考试了,为了能做完手术后有更多的时候休养康复,迫不得已在这个时候请假了。
把她的课分给两个班主任?也不是个问题,因为有延时服务,两位班主任老师本身的课已经不少了,再把数学课时分配给她们两人,不光老师受不了,恐怕是学生们也受不了吧。于是,我和路校长两个人分别成了二年级两个班的临时数学代课教师——我负责二一班,路校长负责二二班。
晨读课上,我看到每个学生手里有一份“知识清单”,“知识清单”里详细列出了每一个教学模块的所学的知识,简洁而明了,便让同学们把知识清单的内容认真读了读,有些是概念性的东西,还有些是计算的方法和步骤,这些东西理清楚了,对于那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会有帮助的。
第一节课讲些什么呢?我想起周一在盼盼老师办公桌上看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里,有关于测量长度的一些内容,二年级认识了“米”和“厘米”,在我的印象里,小孩子们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的,口头上他们能准确地说出来“一米等于100厘米”,但其实他们对于一米有多长,一厘米是多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至少有一部分同学是不能清楚地判断出自己所看到的一个物品的长度大概的长度。
前段时间义务教育均衡县检查的时候,刚配备了一批教具,其中便有十几把崭新的米尺,那就先从米尺开始吧!找到仪器室的钥匙,我快速上楼借出来六根崭新的米尺,等待上课。
第一节也是数学课,上课后我先找两个同学,简单提问了一下课本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在黑板上写下“米”和“厘米”;然后我盯着教室地面上方形的地板砖——问道:“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了,那同学们来猜一猜,咱们教室地板砖长多少呢?”
“1米!”我的话音还没落下来,就有急性子同学张口就喊了出来。
“不对,没有1米,老师手里米尺那么长才刚1米,咱们的地板砖哪有那么长?”细心的同学已经开始反驳第一个学生。
二年级的小孩子,稍不注意,一开始讲话就是一群人的声音。
我示意大家安静一下:“那现在同学们就来用自己的方式猜测一下或你用自己的手拃一下,看一下地板砖有多长吧!”
呼呼啦啦,同学们一下子离开座位,有的蹲下来,有的跪在地上,甚至还有人趴在地上,开始用小手去测量地板砖的边长——地板砖是正方形的。
“老师,我测完了,是40厘米长。”
“我老师,我也觉得是40厘米。”
“我觉得是50厘米。”
“不对吧,我咋觉得都有60厘米了呀!”
我就知道同学们的意见不会一致,在黑板上写下“40厘米”“50厘米”“60厘米”三组数后,说:“同意是40厘米的同学,请到我的右手边,请站在讲台东边。”站起来七八个同学,快速地来到我手指的地方。”
“觉得是50厘米的同学,请到我的左手边。”又有一部分同学快速地跑到讲台西边。
“认为地板砖长是60厘米的同学,请到教室的后面。”过去了一部分同学,还有个别人在位置上不动,看上去是有些摇摆不定的样子。当我说让他们从这三组数字中做出选择的时候,有些迟疑地,还是各自选择一个方向过去跟别的同学站在了一起。
“你确定——要……站在这里?还有——要改变……主……意……的吗?”我故意提高音量,稍微拖了一点音。
有人看了看我,再看看脚下的地板砖,个别同学开始犹豫起来,从一个队伍,转向另一个队伍,有人有些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又蹲下身子用小手去拃地板砖的长度,拃完了选择了走还是留在原地。
“好,从现在开始,就不能再改变主意了哦!老师手里有6把尺子,每组两把,请同学认真测量一下地板砖的长度。”
一个个都伸着手要尺子,我把直尺交给每组里较为负责的同学,让大家分头去测量地板砖的长度。
“耶!就是60厘米,我们猜对了。”教室后面原本猜测是60厘米的同学高兴地欢呼起来,前面两组同学测量完了,似乎还有些不相信手里的尺子的样子。“这是60厘米呀?”
“同学们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些混乱的教室才稍稍安静下来,“刚才我们测量过了地板砖的长度,是60厘米,那你对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吧?接下来,我们看看教室里其他物品的长度,你们来猜测一下吧。”
“你们觉得我们的黑板高是多少呢?”
“2米——”总有人是不带脑子来上课的。再怎么看也不会有两米高吧。
“1米——”又有人说道。
我扬了扬手里的直尺说,这是1米哦!
有人伸出自己的两根手指在比划着我手里的尺子,然后又去对比黑板的高度,然后喊起来:“老师,我觉得是一米多一些,大概是1米30厘米吧。”
——“我觉得是1米20厘米。”
这比刚开始的时候说2米的还有说1米的同学,更靠谱一些吧。
我把尺子放在黑板上,从上往下量,一次不够,量完1米,做一个标记,又量剩下的小部分,26厘米。
1米26厘米!
猜得比较接近的同学,高兴地手舞足蹈。
“接下来,我们看看咱们前面的空调高多少呢?”
“有2米高吧?”这次开口说的同学语气没有那么坚定了,也没有人在胡乱开口报数字了。
“咱们量过了地板砖的长度,也测量了班班通的高度,那你对比一下,觉得咱们的空调有多高呢?”
“没有2米,那也得有1米80厘米吧。”这个同学说完,我让同学安静下来,看着我测量空调的高度——178厘米。
“同学们,虽然我们学习过了‘米’和‘厘米’,但是我发现有些同学对这两个长度单位还是认识得不清楚,接下来呢,咱们就分组用尺子去量一下咱们教室里,你感兴趣的物品,看一看它们的长度、高度是多少吧。”
我把6把尺子分发给不同的同学,让大家结成不同的小组,分头去测试教室里他们想测量的物品——有人开始测量卫生柜、有人测量放书包的格子柜、还有人去测量后面文化墙展板的高度和长度,甚至还人站在凳子上去测量教室里一根水泥柱子的高度……窗户太高了,他们够不着,想要站在护栏上去测量,可是即便是他们站在护栏上也够不着窗户的最上端,为安全起见,我还是请他们先下来。
教室里除个别人在位置上没有动起来外,绝大部分同学三三两两都在忙活着仔细测量教室里的物品,两个同学向我走来,“老师……他想……”说起话了躲躲闪闪,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怎么了?遇到什么问题了?”
“老师,他想量量你!”
哈哈,对老师的身高感兴趣啊!好啊,来吧!
对于个子不高的我来说,身高一直是我有些介意的话题,不过在孩子们面前,我还是愿意配合他们的。我站直身体,努力让自己“挺拔”一些。
四只手手配合着,量着我的身体的高度,一边量小嘴儿边嘟噜着“1米……53厘米”
“唉——唉——,不对吧,老师个子不高,也没有你们说的这么矮吧!”
“好吧,再量一次。”他们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笨笨的四只小手,还有些担心尺子碰到我,小心翼翼地再次测量起我的身高,为了能看得清楚一些,一个小家伙踮起脚尖读着最上面的数字:“1米62厘米?”
好吧,这次比较接近了。
虽然在他们面前我算是“高个子”,但是每次去五六年级上课,几个高个子同学都会来我面前比划比划身高,个高的女孩子都比我高出半个头了——还是让我这个当老师的觉得有些郁闷的……
下课铃声响了,教室里还是一群跑前跑后进行测量的孩子,为了防止小调皮们把直尺弄断了,我还是把直尺收了回来,说以后有机会看着大家进行测量。
一节课这么快就结束了,似乎没有学到新的东西,但是让同学们对于“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观的切身的感受,我想,这就是陆游老先生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吧。
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那两个说“老师,他说想量量你”的孩子。胆子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