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案例
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金科校区郑磊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素质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正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新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在讲授《司马光》一课时,我将“那群小孩儿吓跑了可能去做什么事情”作为思维训练的切入点,通过想象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在理解“群儿戏于庭”时,顺势引出“一群小孩儿在树林里玩耍用古文该怎么讲”“一群小孩儿在公园里玩耍呢”等问题,拓展了学生对“群儿戏于庭”的理解。《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不但能拓展新的思维空间,还能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喜动厌静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在课堂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加上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循循善诱,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通过学生讲,老师示范讲,学生模仿再讲,环环相扣,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展现课堂活力。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讲一讲”的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难读的文言文变得现代化、形象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有限,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通过“讲一讲”“换一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在理解“持石击瓮”时,让学生做着动作,感受“持”和“击”,从而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而是生动具体、可感可触、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根据课文内容玩一玩“现代文遇上小古文”的小游戏,师生比赛讲一讲司马光的故事,看看谁讲的更加生动,使疲乏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