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很笨的人,这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参考了教学用书,自己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在教学时还是感觉有些没有找到重点,上完课准备和赵老师探讨一下单元要素的落实,才发现自己把单元要素记成了第六单元的。
不过回想自己的课堂,重点品读句子色环节也用了不少时间,但是怎么样更加深入的落实“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句子”这个单元要素呢?
首先,在课文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次,感受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胡校长说,每一节课如果能具体落实一个目标就已经很好了,不要贪多嚼不烂,语文课堂的内容和环节要少而精,紧紧围绕单元要素和课时目标进行。
另外,我还发觉,不必每一节课都得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更容易禁锢思维,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参中明确列举教学环节和流程:一是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来梳理,最后通过填空题的引导,很容易完成。二是词句段理解,之前备课时总是不清楚怎么样把里面的第一条“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融入到主线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爱鸟的人”,讲过之后再回头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的出示出来课后列举的三个句子,挨个儿分析这三个句子的特点,以及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借此理清楚父亲爱鸟的表现:父亲闻味知鸟、看叶知鸟。
有了对父亲形象初步的认知和理解,再辨析课后对父亲的判断,进一步感受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善于观察、了解鸟,引出板书内容“知其快活、怕其受害”。至于父亲形象的升华,可以借助第四个判断题“父亲热爱自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统合父亲爱鸟知鸟的形象,感受父亲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一个判断题的辨析和课后第一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授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猎人有什么特点”,然后提出假设:“如果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把学生代入作者的视角“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反复品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对话”的内容。每节课的反思堪比课题的结项报告,只有好好反思,才能从这节课中吸取到向前向上的力量,而不单单是上完了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