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陈瑞
《小壁虎借尾巴》是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童话,主要讲述了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为了逃命而挣断了尾巴。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去借尾巴,但是它们的尾巴都非常有用,不能借给小壁虎。正在小壁虎难过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新尾巴。全文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
在这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趣味识字”、“看图猜字”、“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示范引导”、“展示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课文。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以及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1、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识字环节理解“墙壁”“房檐”这两个词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墙壁”“房檐”的图片,并且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指一指什么是房檐,学生把识字和看图结合起来,识记效果。另外,这篇课文是一篇连环画课文,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妙使用“汉之星”教学平台。
本节课教学中,使用“汉之星”教学平台进行识字写字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如:在教学“转”“房”“爬”这几个字时,我巧妙使用“汉之星”教学平台,采用“字源识字”和“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观看“车字旁”“户字头”“方”的演变过程,以及“转”“房”“爬”这些生字的笔顺书写,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还理解了这些生字的意思,提高了识字效率,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
二、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在教学中,识字写字也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首先重点突出一个“趣”字,用“创设情境”和有趣的“字理识字”、“字源识字”游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还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例如:刚开始上课时我创设情境,出示词卡“小壁虎”,让学生叫一叫小壁虎的名字,然后根据小壁虎的名字猜一猜它喜欢待在什么地方,引出“墙壁”这个词,又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墙壁”,接着指导读好这个词,把识字和欣赏图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再如:在认读字词环节,我先出示带拼音的字词让学生认读,然后增加难度去掉拼音读,接着出示“房檐”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房檐,请同学到讲台上指一指,又利用“汉之星”教学平台让学生看“户字头”和“方”的动画演示,最后指导书写“房”这个字。在“闯关”、“看图猜词”“观看汉字的动画演示”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孩子们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牢固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心制作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巧妙制作词卡。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在导入环节,我把“小壁虎”做成词卡出示,让学生叫一叫小壁虎的名字,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制作卡通贴图,完成板书。
在教学中,我把文中的“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这几个角色制作成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通贴图和头饰,在板书时贴上色彩鲜艳的贴图,吸引了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巧妙使用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环节,给学生戴上形象可爱的头饰,不仅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还使学生在朗读时入情入境,更好地体会文中角色的心情。
四、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贴近孩子生活,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谁想叫一叫小壁虎的名字?”“刚才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书,课文中的词语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读得真好,课文中的字词可淘气了,它们又跑到了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看大家读得这么投入,老师都不忍心打断了!”这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富有童趣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注意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朗读习惯、写字习惯和写字姿势的指导。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生动的语句,进而读出对文中角色的喜爱之情。最后,鼓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功能,激发学生课下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都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