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连减》教学反思
《20以内的连减》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连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及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计算。学习连减这一知识,一方面是对加减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通过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有学习基础。再加之,是一节计算课,本来就枯燥乏味。那怎样才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中呢?这是我备课时最困惑的一点,因此,在设计中我从一下几点进行了设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连减这一知识是贴近于生活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连减的含义以及它的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创设的是一群小鸡吃食物的情境,先是2只小鸡吃饱后离开,接着再有3只小鸡离开,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使学生知道两批小鸡吃饱后离开都是数量的减少,要用连减,利用学生常见的这种情境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连减这一知识。以动画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视觉,通过观察、空间想象来感知图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情境设计,让孩子们感兴趣,他们观察很认真,好多学生都能正确理解连减的意思。
2.细化目标分层教学
这节课是连减知识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连减的含义及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情况,我制定了5条本课时目标,把学生分为3层:A组、B组、C组。每层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每层学生都有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使全体学生在本节课上都有所得。
比如在教学连减的含义时,要求A组学生能理解图意,并能完整的进行口述图意;B组能理解图意,并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口述图意;C组能知道跑走、去掉用减法计算。
在计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对A组要求运用口算进行计算;B组要求运用手指、小棒进行辅助计算;C组要求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重点辅导C组学生。
教学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在以后的教学在要较强注意。
刘月霞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连加与连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都得算两次,也有的说等于号前有三个数,还有的小朋友说先算前面的再算右边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在情境图的理解后列出连加与连减算式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很多小朋友根据图意很快的算出结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图,让学生思考,没有情境图,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算式上来,让学生说说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连加连减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这样运算的顺序与图意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从左往右计算。想想做做习题,让学生根据算法,算出答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巩固提高。